鰻鰻懂
鰻魚的一生
海裡出生,向淡水而行,這是一場迴游的旅程
1. 深海:一粒卵裡的星辰
每年初夏,新月前後的暗夜,成熟的銀鰻群聚於關島以西、馬里亞納海嶺南端 15°N、140°E 的溫潤海層──那是牠們跨越千里只為產卵的祕密劇場。卵在 ≈25 °C 的洋流中僅 30 小時即孵化,透明如露珠的前期柳葉鰻從此漂流。
2. 漂泊:柳葉鰻的漫長信風
幼體扁平如柳葉(leptocephalus),以「海洋雪」為食。牠們躺進北赤道流的臂彎,再交由黑潮托舉,花 4–6 個月、橫越將近 3,000 公里,只為逼近陸地的氣息。
3. 入境:玻璃鰻的透明儀式
抵達臺灣、中國、日本沿岸的大陸棚後,柳葉鰻脫去葉片的輪廓,縮身為細長透明的「玻璃鰻」。牠們以潮汐為密碼、夜色為保護色,溯河而上──這是鰻農爭分奪秒的捕苗季,也是生命寫下「陸上篇章」的開端。
4. 成長:黃鰻的靜水歲月
在河川、湖泊或魚塭裡,玻璃鰻褪去透明,換上米黃與橄欖交織的外衣,成為「黃鰻」。這段 5–15 年的靜水歲月裡,牠們貪食蝦蟲、囤積脂肪,肌肉纖維日漸緊實,為最終遠征儲藏燃料。
5. 啟程:銀鰻的返鄉信號
當月色在鰭邊泛銀,眼眸放大成黑寶石,黃鰻蛻變為「銀鰻」。消化道萎縮、皮層增厚,牠們停止進食、專心遠行。順流而下,再次投入黑潮,循著鹽度鋒面與磁場方位,回到那片新月之海。
6. 輪迴:在深藍盡頭寫下結語
深海產卵後,成年鰻魚往往耗盡生命;而新生的柳葉鰻早已在洋面上翩翩起舞。就此,一部跨越淡鹹、以潮汐為韻腳的生命長詩,再度開場。